日前中央再一次强调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并将其作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关键是稳和进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
日前笔者到访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当地城镇化率仅43%,远低于福建全省52%的水平。现有城区依托在梅溪狭长的地带上,不足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人,已制约了闽清城镇化发展。为此,该县提出了“三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三城”(向东、向南、向北拓展,规划建设三座新城)联动发展战略,并将发展战略转换成一个形象、有地域特点的口号:从梅溪时代走向闽江时代。这与当年浙江杭州的提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
闽清确立了“三城”联动后,曾组织到杭州考察学习,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为的是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几年前,笔者曾到访过钱江新城。当地朋友告诉我,早年钱塘这里还只是一片江滩沙地。如今这里已经集聚了气势恢宏的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大剧院,繁华的商业购物城等一批公务商务设施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杭州CBD。钱江新城是杭州展示世纪风采,成为产业升级、促进和谐发展的范例。
钱塘新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起步早,赶上造新城的黄金时代。2001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在钱塘江畔破土动工,标志着钱江新城开始兴建。而闽清启动“三城”联动,整整晚了杭州10年。10年,是一座城市发育壮大的成长期。晚了10年,是否已经错失造城的黄金时代?
其实,以建新城的经济运作方式并非始于杭州,早年青岛、大连已尝试在先,随之这一模式被推广开来。如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甚至县城)附近都搞有一个新区,其规划占地和人口甚至于远远超过老城区。这是被视为拉动GDP最有效的一个经济模式。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这种经济模式是否还可持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这是大势所趋。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当然,也有专家提醒城镇化不等同于“造城运动”,新型城镇化要避免新一轮“造城运动”的冲动,比如媒体对当下的延安市 “削山造城”就颇有微词;还因为以前的“造城运动”已出现不少问题和后遗症,成功范例固然有钱江新城,但反面教材也不乏山西大同的“名城复兴”。
要延续城镇化的黄金时代,首先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闽清在“三城”联动时,注重产城互动。因为有了产业才会有人,有了人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三座新城规划都划出了产业发展空间,注重人气的聚集。2012年7月11日,福建东桥万国钟表城有限公司与闽清县政府签订东桥表业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合同。这是200多家年总产值超80亿元的深圳东桥表业产业链成功回归,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整体产业链回归项目。
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陶瓷产业一直是闽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被评为“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闽清在做优存量的同时做大增量,去年3月,引进了国内最大的高压线路瓷上市企业大连电瓷(002606,股吧)集团,年产值可达15亿元,并将闽清的高压电瓷生产水平推进了20年。同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闽清共同开发绿色建筑产业园。引进一个龙头,不仅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且将传统陶瓷产业“一产独大”的局面改写。
当然,面对新常态,闽清在策略上也有调整,不再三座新城平均发力,不把战线铺得太长,而是集中力量先抓好梅溪新城;不鼓励搞大面积房地产开发,重点在产业的培育上;尽可能降低居住成本,促进和引导消费发展转型。闽清县实施“三化”同步、“三城”联动发展战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既是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去GDP化”论调的驳斥,也是通过新型城镇化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