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3162
点击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砼商汇_中国混凝土网交易平台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行业资讯 价格行情 

资产、股权点燃“收购之火”的水泥行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2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转载
核心提示:2014年巿场需求还在高位,增速虽仍为正增长,但下滑过快,水泥产品巿场因经济下行不旺,但逆势促进企业分化,对产业布局优秀、现

2014年巿场需求还在高位,增速虽仍为正增长,但下滑过快,水泥产品巿场因经济下行不旺,但逆势促进企业分化,对产业布局优秀、现金流充裕的强势企业而言,市场下行是收购的最好时机,不但能够降低收购成本,且洽谈对象的意愿也较为强烈。因而企业间资产、股权变更十分活跃,从而收购之火又被点燃,资产收购、股权购置今年时有发生。上行期、下行期,强势企业各有所得,“十三五”水泥产业仍会有出色表现,它的动力来自从地方到全国涌现出的一批有实力企业,市场的变化会加快巿场整合步伐。


一、2014年水泥产业并购


仅按新闻披露的信息,2014年共搜集到32个并购案例。2014年经济转型带来水泥市场需求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竞争的加剧考验着企业的现金流,从而加速了企业间的分化。但在前三季度,水泥并购虽已呈现暗流涌动,但实质出手力度并不大;进入四季度,大企业出手的速度开始加快,10~12月三个月的并购案例占到全年并购案例近一半。


从区域分布上看,与过往不同,2014年中南超过华东、西南成为并购案例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占总并购案例数的34%。且主要集中在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华中三省毗邻华东,经济发展带动市场需求空间,已经具有一定的水泥容量;各省相对独立,易于采取小区域并购动作;区域内已形成企业集团,但还不够强势,具有进一步整合空间。


\


二、2014年水泥行业并购背景


综合中国所有行业的并购进程看,如果说2013年是中国并购“元年”,那么2014年则可以称为并购“井喷之年”。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交易案例数量超过4450起,披露交易规模1.56万亿元,较2013年分别增长274%和210%。


原因很多,经济转型大环境之下,行业整合加速,国务院政策鼓励并购重组,证监会积极修改精简各项并购重组的政策,审批流程得到简化,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并购重组工具不断增多,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提高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度。水泥产业自2014年四季度开始启动,2015年整合将成为主要看点。


1. 政策护航并购重组


2014年3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10月23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正式施行。上述办法取消了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的审批,对于现金支付的上市并购重组,完全取消事前审批;明确了分道制审核制度;撤销了购买资产净利润指标的要求;明确提出鼓励依法设立的并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这些条款的修改减少了行政干预市场化收购的行为,证监会的职责则从事前行政审批转为事中和事后监管,这是证监会简政放权的表现。但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借壳等同于IPO。监管层对于并购程序进行了简化,由过去的审批制走向备案制,这使得并购更加便利,更加市场化。


2. 经济转型、企业分化是水泥产业整合的推动力


面对经济转型,众多强势企业也在寻求突破和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回看水泥产业,2014年房地产调整、基建资金受限等众多因素,使水泥需求即使在旺季也不复往年光彩,在两个旺季都呈现“旺季不旺”,需求开始进入“平台期”,这将是水泥产业的“新常态”。1~11月全国产量同比增长1.9%,为近年来最低位,华北、东北已步入负增长;1~11月利润总额696元,全年至多略超去年水平,但从月份上看,自8月份开始出现利润已同比负增长,且幅度较大。


\


市场下行、产能过剩、集中度低、环境恶化,特别是水泥需求的新增空间不大甚至被压缩,市场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水泥的整合空间将充满想象力和巨大空间。市场的骤变推动市场整合力量加快前行,目前区域托管、交叉持股、区域市场互换已不断出现,不同形式的市场整合路径时有发生。首先大企业都将鼎力打造夯实自己的“核心利润区”,对巿场前景不佳、竞争激烈的地区会“尽快、尽量”出手,区域巿场的分化会倒逼一些企业出局。2015年将是水泥巿场整合之年。


三、2014年重要案例


1.海螺:稳健推进“十二五”目标


海螺水泥在2014 年的并购四次出手,收购了湖南、贵州、云南6条生产线,力度超过此前两年:2月,与湖南云峰成功签约,接管武冈云峰和邵阳云峰,这是湖南区域时隔10年的又一次并购;3月18日项目正式交接贵州鑫晟煤化工的水泥资产;5月拿下云南昆明宏熙;12月在湖南再下一城,收购国产实业80%股权。


\


湖南是海螺强势加强区域,海螺在湖南已涉足6个地级市,2014年除收购的3条生产线,在益阳、娄底分别投产1条5000 t/d,在邵阳、永州、娄底还有3条在建线,新增的产能集中在“益阳-娄底-邵阳-永州”中心一线区域,合计熟料产能850万吨,占其在湖南总产能的40%。至此,海螺在湖南的产能已达2093万吨,占湖南省的26.62%,直追南方水泥。


海螺水泥是我国目前水泥产业竞争最为强大的企业集团,这与管理层精准的市场触觉不无关系,但也离不开稳健、务实的战略推进——不跟风,在经过周密详细的市场调研分析后,确立目标,一步步、脚踏实地朝着既有目标行进。


海螺水泥发布的 “十二五”水泥产能目标为3亿吨,至2013年底水泥产能为2.3亿吨(来源海螺年报),2014年新增3000万吨的预定目标也如期实现(收购6条线,投产9条线);2015年海螺仍在建6条线,分布在湖南、广东、贵州,这意味着海螺在2015年收官之年必将继续扩大收购力度,国企改革也将成为其助力。


海螺水泥管理层在2014年9月16日召开的投资者现场交流会中指出:海螺对全国熟料生产线进行大致普查,除去上市公司和地方性集团,剩余产能占比在30%左右,其中15%产能涉及生产线“带病运转”,先天性不足,技术工艺有缺陷,生产停滞,这部分产能海螺不会考虑,另外15%产能是可能潜在并购目标。


在收购标准上,海螺依然坚持四个标准:熟料生产线必须有矿山资源,要满足生产线长期运行的需要;生产线的工艺设计要完整,必须是新型干法生产线;合法性,所有工厂的批文和权证要齐全;未来区域市场要有潜力。这四个标准是定性的,具体细节则会参照市场情况和需要在并购过程中与合作方洽谈。


2.中建材:转向资本运作、大企业合作


在2013年中期业绩会上,曹江林总裁表示,公司将尽力稳定及减低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资本开支,暂不作新收购。从目前看来,中建材的“暂停收购”,是指完成其在第一轮为快速扩大产能规模,从实体角度进行的对众多中小企业的单点收购。2014年中国建材在水泥产业的两大收购动作从实体转向资本,从大区域收购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间合作:


5月19日,同力水泥欲引进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公司做第二大股东的定增方案获证监会正式通过,定增完成之后,中联水泥将成为同力水泥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10.11%的股权;


10月28日,山水水泥向中国建材配发5.63亿股新股,每股认购价2.77元,仅与山水前一日收市价相同,集资15.6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建材将持有山水约16.67%股权。


不论是“十一五”期间在市场低谷期出手进行大区域收购整合造就“水泥航母”、企业托管(2012年底在山东和泉兴组建合资公司,托管申丰、沃丰)、区域市场互换(2013年与台泥共同推进在西南区域的产能互换)、持股同业上市公司(2014年通过资本市场的动作,持股同力、山水),中建材都走在了产业前面,做出积极探索,是以并购方式推进产业进步的最积极整合者,只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产业特点做出了不同的调整。


尽管同力获天瑞三次举牌,股权已达15%,亚泥连续增持,持山水股权为20.9%,均已超过中国建材,让同力、山水的走向出现迷雾。从投资角度看,中国水泥上市公司A股股价长期被低估,通过资本市场收购成本远低于通过实体收购成本,中建材的这两次收购已形成价值,但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水泥集团,中国建材的脚步应该不会止于此,最终必将回归水泥市场,形成在市场上的实际效应。


3.台泥:未来两年将收购3000万吨水泥产能


2014年4月底,在水泥地理拜访台泥资深副总经理黄健强时,黄总强调“台泥集团2016年总产能1亿吨的目标不变”。“1亿吨”是指台泥在大陆、台湾的总水泥产能,台泥台湾产能已为1000万,大陆产能要做到9000万。


实际上,在此前两年,包括台泥在内的部分大企业集团收购步伐减缓,主要因为由于国家政策关系,以及企业收购竞争导致收购成本偏高。随着水泥的收购气候趋于成熟,台泥将打破保守的收购策略,加快并购脚步。2014年年末,台泥收购开启,连下两城:10月23日公告台泥贵港成功投得收购四川铁路集团水泥(1条5000 t/d)的全部股权;11月11日宣布拟12.7亿收购金湖南大地全部股权(2条2500 t/d,1条3200 t/d)。合计熟料产能400多万吨,或折算水泥产能或达700万吨。


而作为一个坚决不触碰政策红线的台资企业,2014年也仅投产贵州凯里瑞安二线投产,且目前已无在建线。至目前台泥的水泥产能约为7000多万吨,在未来2年还有近3000万吨的产能增长目标,且大多需要通过收购实现。


回顾台泥在大陆发展十年,其此前在大陆每个“五年计划”都圆满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致力于“深耕华南”,产能目标为2000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深耕华南,前进西南”,产能目标为5000万吨。而在其收购史上,2007年末收购同在香港上市的台湾企业嘉新水泥,2010年末收购港资企业昌兴矿业下属的水泥业务,均可称为中国两大经典案例,也成为促进台泥产能目标实现的重要战役。因此,我们只需拭目以待,等待台泥佳音的再次如期到来。


4.华润:联手福建水泥 成立销售公司


2014年12月福建水泥发布公告,将与华润水泥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建省福润水泥销售有限公司,福建水泥占股51%,华润水泥占股49%。华润与福建水泥的合作,可谓百转千回、柳暗花明。


华润在两广市场得手后,就策划进一步把区域做大,目标就是南下海南,东进福建。华润于2010年4月收购龙岩三徳,原希望将当地老牌企业福泥一并拿下,从而至北向南全面整合福建巿场。尤其是在广东封开水泥基地建成投产之后,实现江海连运,打通了“封开一东莞一汕头”航运通道,继续向东福建推进,是一歩之遥,唾手可得。但由于各种原因搁浅,未能兑现。华润另辟转而大力通过并购、新建产能,一举成为福建龙头老大。


而福建沿海巿场的开放,中转库的规模、成本优势愈发显现,水路、陆路市场间公平竞争的成本差距更加显现。华润、福泥深知在巿场上主要是面对外来水路水泥的竞争,若在内陆再进行竞争,无疑是两败皆伤。所以减少两家在区域内的竞争,最终走向合作,是巿场倒逼的必然结果。


华润致力于打造华南区域市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在广东封开还有两条5000 t/d 线在建,预计2015、2016年投产,必然会通过水路来平衡、调剂它所在的区域巿场,进一步强化巿场话语权。2014年12月16日,福泥在宁德的300万吨粉磨站投产,在闽北地区再立一桥头堡,华润后期也定会考虑在沿海建设粉磨站和水泥中转库,以便和水上过来的其它品牌水泥抗衡。


5.其他企业:


1)天瑞:三度举牌同力


2014年2月,天瑞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发行了8年期公司债,其中18亿元用於并购,对象将集中在产能约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商。2014年12月17日、12月22日、2015年1月8号连续三次举牌,已持有同力水泥总股本的15.03%,超过了中联水泥持股。


2014年5月,中联水泥通过参与定增成为同力水泥的二股东,两家若在市场实现联手,将直接冲击天瑞的“老大”位置,这种危机感或是促成天瑞加快增持同力的最直接动因——截止2014年底,天瑞、同力和中联三大水泥企业集团熟料产能已占全省半壁江山(达53%)。天瑞水泥是河南最大水泥集团,产能占全省约22%,但居第二的中联、同力产能比重分别为18%、13%,两家合计比重达到31%,反超天瑞9个百分点。


通过连续增持,天瑞在同力的持股比例逼近中联,由此暂时解除中联、同力联手,或与天瑞“两军对峙”的警报,延续河南“三家对话”的格局。而这三家企业集团是否会因为股权关系最终在市场上实现默契推进,仍有待观望。


但河南市场最终是否可能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关键点仍在于同力水泥的走向。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9月4日出台的《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2017)》中明确提出“推动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发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领域”,目前国有独资河南投资集团持有同力水泥58.74%股权。


2)葛洲坝:收购湖北钟厦、湖南石门特种


在年末连下两城的还有一家企业,葛洲坝于2014年11月26日重组湖北钟厦水泥、12月初与湖南石门特种水泥举行重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不出一周,葛洲坝迅速跨省签下两单,可见其速度。收购的虽是两家地方中小企业,但在市场上和葛洲坝所在区域重合,昔日的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成为一家人,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市场会让企业走到一起。


湖北收购钟厦水泥:两家合作后,荆门市仅剩下最后一家大水泥企业——京兰水泥,布有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5000 t/d、4000 t/d、2500 t/d、1500 t/d生产线)和3座大型粉磨站,熟料产能400万吨。京兰与华新、葛洲坝都曾进行过深入的合作洽谈,但与华新签订意向后又宁可支付违约补偿金而中止合作协议。在华新和葛洲坝的左右夹攻下,京兰发展面临挑战,处境也十分微妙,华新和葛洲坝均有意收购京兰以控制鄂中地区的水泥市场,但京兰凭借其地理位置做的也很不错,究竟是在逆境中顽强发展还是花落华新亦或是葛洲坝,还要看市场的变局。


湖南收购石门特种:葛洲坝以大规模生产和高效运转率来降低成本为抓手,把市场份额放在第一位,特种水泥是其拳头产品。和湖南石门的合作,进行强强联手,进一步巩固特种水泥市场份额,这也是葛洲坝走出湖北市场进入湖南市场的第一步,加大区域间的互保;继续推动湖北市场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3)金隅:京津冀整合或再次开启


2014年水泥产业最后一项收购案以金隅收购咏宁收官——2014 年12月31日,经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确认,金隅股份以24,566.86 万元受让冀中能源持有邢台咏宁水泥有限公司60%的股权。


京津冀是业内外很抱有期望,但又一直很尴尬的水泥区域——围绕着全国两大核心北京、天津,区域内两大金隅、冀东产能比重约50%,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却成为全国价格最为沉寂的市场之一。京津冀市场市场一路下行,水泥需求持续下滑,价格已处低位,但这意味着市场整合空间巨大。


金隅此番收购行为打破了近几年京津冀的沉闷,释放出进一步市场整合的信号。金隅选择邢台进入,有所考量:金隅2007年进入邯郸,2009年入主石家庄,唯独跳空邢台,此次通过拿下咏宁股权,将三地连成一线,守住邯郸北大门,意在加强在这一区域的控制,形成有效的巿场联动。金隅在京津冀地区握有大规模产能,意在继续稳定冀南市场,还需看金隅向北推动的步伐。邢台市场整合的开启,将是京津冀南部市场整合的关键,或许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会逐步浮出水面,京津冀的市场整合再次拉开帷幕。


4)民企上峰水泥:巩固本土 进军海外


上峰水泥于2013年4月26日通过借壳*ST铜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在过去一年半时间中,尽管水泥产业开始出现下行趋势,但凭借其优势的产能布局,借助资本的力量腾飞,可谓风生水起。


2014年7月17日,上峰水泥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上峰建材拟与吉尔吉斯ZETH国际共同出资约2亿元,在吉尔吉斯设立上峰ZETH水泥有限公司,建设1条2800 t/d生产线;10月17日,上峰水泥发布公告,拟收购江苏海狮水泥有限公司和台州亚东水泥制造有限公司70%股权。


5)光华控股:借壳上市


随着上市关口卡严,特别是产能过剩产业的要登陆资本市场,难度不小,或只能另辟蹊径。自2010年~2013年中,中国只有4家水泥公司实现上市,其中西部水泥、天瑞水泥和东吴水泥3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在A股上市的只有上峰水泥1家。2014年10月16日,光华控股重组获批,金圆水泥借壳上市成功。


光华控股,因2012年收购青海湖水泥而染指水泥行业,尝到了甜头,水泥价格的攀升让公司欲由房地产开发转向水泥制造。此番通过借壳终于打开资本通道,但也面临着水泥进入调整期,光华控股是会如上峰水泥一般逆势而起,还是会遭遇挑战?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收购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