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3162
点击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砼商汇_中国混凝土网交易平台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行业资讯 价格行情 

结构调整必然带来阵痛 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形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25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刘媛媛
核心提示:2015年至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经济发展还将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建材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已经到来,且痛感日增。

2015年至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经济发展还将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建材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已经到来,且痛感日增。


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传统建材行业,经历着刀割般的剧痛。以水泥为例,今年一季度,华北、东北、西北总体亏损额超过44亿元,比 去年同期亏损额增加6亿元,其中亏损额最大的河北省,总体亏损达25亿元。南部省份虽有盈利,但盈利率同比下降34%,其中,云南、贵州出现大幅亏损。同 时,一季度水泥平均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下调46.52%,创下近7年以来同期新低。从已披露的水泥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报告分析,今年,多数水泥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玻璃、陶瓷等行业的情况大同小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平板玻璃企业的亏损率达到40%左右,行业平均利润额同比下降26.6%。


这些数字都充分表明,传统行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调整的过程,也将是前所未有的阵痛过程。


阵痛期史无前例


传统工业如临大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历过四个较大的结构调整阶段,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93年-2000 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每一次所涉及到的产业,也同样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阵痛。但在以往几次较大的结构调整中,第二产业虽有波动和起伏,却并没有强烈的阵 痛感。


第一次和第二次结构调整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影响不大。第三次结构调整,虽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但其调整的脉络和趋势相对比较简单,又因当时国家 基建项目的增长和能源、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建筑材料、钢铁等重工业增长的比重,由此加快了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也逐步埋下了产 能过剩的苗头和隐患。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重工业进入“去库存”的阶段,不过,由于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剧增,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型向投资 拉动型转变的趋势明显加快,建筑业的产值稳定增长,也使其上游产业——建材产业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


与历次结构调整不同,此次结构调整,传统工业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阵痛期,其阵痛感和持续时间,都十分强烈,旷日持久。


首先是传统产业面临的结构调整过程。产能过剩行业、污染型行业、低附加值行业,都面临着“去产能”的挤压和消减,这个过程将会伴随着极为严酷的淘汰和死亡,一定会有一批缺少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建材行业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谓是首当其冲。


其次,区域结构调整会让一大批技术低下、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下岗”。去年,以环渤海京津冀地区为重点区域,率先加快了调整的节奏。2013年至今, 河北省已搬迁或关停的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企业上万家;去年北京关停污染型企业四百余家,其中包括砖瓦、石灰、石材、沥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平板玻璃、家 具、涂料等建材板块中的低质企业。至2016年,北京计划关停1200家类似的污染型企业,还将有一批建材企业销声匿迹。从今年起,区域结构调整必将辐射 到全国各个区域,尤其是产能过剩严重、污染严重的区域,必然要经历一个翻天覆地的结构调整过程,建材行业如临大考。


再者,此次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交织。据专家分析,前几次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周期性下降”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周期恢复,阵痛很快消除。而这一次是在经济“趋势性下降”下进行,伴随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使之阵痛程度加深,持续时间加长。


还有,此次结构调整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交织。专家解释:以前的结构调整没有伴随经济刺激政策后果的消化,因而复杂程度较低。但本次结构调整需要消化 2008年以来强刺激政策的后果,因此复杂程度较高。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既要在经济泡沫较多、财政金融风险较大,又要严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底线的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


总之,这一次结构调整的复杂性、严苛度史无前例,尤其将对第二产业的格局产生触及灵魂和骨髓的变化。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各大产业都将集体陷入巨大的阵 痛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部分地区将陷入困境,同时,财政金融风险、大企业内部矛盾、低技能人员失业、标准缺失、质量难控等各种矛盾也将凸显,建材行业必 须进入“抗战”状态,做好一切攻防措施。


若想重生势必先做些“牺牲”


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传统建材行业的集体“阵痛”,“浴火重生”是人们对于行业阵痛的普遍看法。只不过,若想重生,传统建材行业无论再痛,也要忍痛割爱,主动做出一些“牺牲”。


牺牲,始终是传统建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自建国以来,建材行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地基建项目层出不穷、房地产业日益膨胀等影响、带动和刺激下,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各企业面对盆满钵满的真金白银,各地方政府面对愈发庞大的投资项目,提高产能、扩大产量日益成为主旋律。在各种利益和发展需求交织纠结的大背景下,行业也在牺牲资源、牺牲环境。


这样的“牺牲”,让建材行业背上了“高能源、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浪费”的“三高一资”包袱,为社会所诟病,也为当下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阵痛埋下隐患。


这样的“牺牲”,是建立在全社会大环境痛苦之上的牺牲,是万万不能重生的。如果任其“牺牲”下去,不但会让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益恶劣、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也终将全行业推向万丈深渊,成为传统产业牺牲的“炮灰”。


如果说此次结构调整阵痛期,有国家经济发展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客观原因,那么,更直接原因是行业自身多种病症的集中爆发。


若想消除阵痛,并在结构调整与优化中重生,建材行业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只有主动寻求解决行业自身结症,从无节制地牺牲资源和环境,到鼓足勇气、忍住剧痛,做一次必要的“自我牺牲”。


此牺牲非彼牺牲,此牺牲是为了切掉身上的毒瘤、斩断蔓延的祸根,更为了尽自己所能保护国家资源和社会环境,从而在经济环境新常态下,获得重生的希望和曙光。


如何“自我牺牲”?去年在北方大部分区域首次实施的水泥错峰生产,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在区域大企业积极响应和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去年冬季,东北、新 疆和华北部分省市90%以上的水泥企业,率先“自我牺牲”数百万吨熟料产量,停掉数百余条水泥生产线,为的是避免冬季重叠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


这样的牺牲,无形中让自身也在险境中得到拯救。不久前的一次错峰生产总结会上,许多企业家无限感慨: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已经超出预想,若不是坚定实施了错峰生产,大量积压的库存会让企业的日子非常难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到现在为止,依旧不是所有的行业人士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懂得自我牺牲的可贵。不久前,记者在手机新闻上看到一则消息,新环保法实施半年 有余,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和污染型行业对环保持漠视态度:认为环保大不过GDP和企业利益,“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依旧难以消除。


此时,一位资深行业专家的呼吁振聋发聩:如今,地方政府不能因为掌握着所谓丰富的资源优势,就任意招商引资、上马建线,作为地方父母官,必须“牺牲” 拿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的GDP;建材企业不能以所谓扩大规模、发展需要等借口重复建设、加剧产能,作为行业的一份子,必须“牺牲”用恶性竞争、豪取强夺 赚取的利润额。


只有经历切肤之痛


方能历练浴火重生


自去年以来,一向较为优越的新疆水泥行业,也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酷的寒流,水泥产能过剩程度愈演愈烈,产量、销量均下降10%左右,全行业亏损严重,价格回到10年前水平,属历史罕见。可以说,新疆水泥行业已被逼上绝境。


在四川省刚刚公布的2015年前4个月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显示,四川省平板玻璃行业前四个月实现利润同比下降77.72%,亏损3817万元,可谓痛彻心扉。


据有关人士透露,某知名大型水泥企业,将42.5水泥的价格降至170元/吨。这样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水泥企业而言,比成本价还要低出几十元,如此入不敷出,必将难以为继。


最让记者深有感触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一季度利润下滑程度之大始料未及,再不改革真活不下去了”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声音不仅来自于企业和协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现状亦不再遮掩。从政府、协会到企业纷纷大声疾呼的情况,以往少见。


可见,以传统建材为主的建材行业正在经受痛楚,且已痛入骨髓。


只有尝到切肤之痛,才能倒逼着行业重新“洗牌”,只有痛到深处,才能逼迫着行业加快实现结构调整与优化。


同样是四川省,在平板玻璃利润降幅惊人的同时,玻璃深加工行业的利润却在增长,前4个月实现盈利6787万元,同比增长34.87%。这说明,平板玻 璃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大幅下滑的痛楚之中,开始寻求医治的途径,向技术升级、产品优化等方向转型,并且取得了良好疗效。


是在折磨中痛苦死去,还是将痛苦当作动力及早医治、快速转型?生与死或许只有一步的距离。在阵痛期间,一定会有企业走向死亡,真正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也一定是转型在前、改革有力的强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下,痛苦可以是死亡的召唤,亦可以是浴火后的重生,究竟要做“沉舟”与“病树”,还是成为前者旁边的“千帆”与“万木”?只有强者方能给出答案。


这次史无前例的阵痛期,也是为“强者”创造的舞台。


行业面对阵痛


由无序的厮杀转为有序的结构调整


建材行业已经身陷痛苦的折磨,对此,全行业上上下下必须予以正视、认真对待,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如果继续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这段阵痛期将会在混乱无序的厮杀中无限延长,终至无药可医。


2012年,以水泥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建材行业曾经历过一次整体陷入市场低迷、产能过剩现象凸显、企业利润萎缩的阵痛,至今记忆犹新。


尽管,那一年里,调整产业结构的呼吁日渐高涨,但不可否认,更多也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口号,从意识和行动上,尚未深入去理解阵痛之因和解决之道,甚至在某些方面,不但没有及时遏制痛处,还不断往伤口上撒盐。


正因为没有决绝痛楚的意识和壮士断腕的行动力,短短3年多时间,违规新建不止,重复建设不断,很多地方政府蒙起眼睛上项目要政绩,很多地方协会心有余 力不足睁只眼闭只眼,很多大型企业为了利益不顾一切盘山占地,很多中小企业以牺牲质量和安全、加大污染为代价,冒天下之大不韪苟延残喘。


最近,随着一批80后、90后建筑坍塌事件频起,很多新闻提到一个新词“建筑质量报复期”。这一次次惨痛事件、这样的“报复”背后,是不是有建筑材料质量的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并检讨。


痛到深处方知真。如果说前几年的痛楚尚能忍受,那么,今日之痛则无法再忍,也无需再忍,这一次的痛对政府、协会、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和近800万建材人都难于幸免。


面对如此阵痛,如果还不能引起全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砍除的毫不留情砍除,该禁止的坚定不移禁止,该转型的大刀阔斧转型,该发展的大张旗鼓发展,那么,未来的阵痛必将蔓延至全社会,直至后代子孙。


企业自救


唯一出路是创新发展


“快活不下去了”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的哀怨。今年,更多的企业品尝到了生存艰难的苦涩。为了给彻底根治病痛、顺利完成结构调整留出时间,目前,行业急需果断采取一些有效的、有益于社会和行业的自救措施,身处其中的企业,也要真正学会如何活下去。


前文提到的水泥错峰生产,是阵痛之中的北方水泥企业自救的一种创新性改革措施。其他自救方式还包括平板玻璃企业转型深加工,发展特种水泥、淘汰低标号水泥、拓展“走出去”的途径,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兼并重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等等。


从这些改革与创新事件中可以看出,真正的自救,是要将立足点放在有利于社会和行业的层面上,只有对社会和行业发展有利的改革和创新,才是真正获得自救 的途径。而那些靠着恶拼市场、恶性竞争博得上位的企业,即便暂时救活了自己,却害苦了行业,终究也会尝到自酿的终极苦果。


当生存受到挑战、疼痛日益加剧,才是真正考验行业底气和能量的时候。要自救,并且要寻找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自救方式,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媒体和一切与之相关的力量协同合作。


事实上,面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具体政策和战略措施,比如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互联网+、发展绿色建材、现代制造服务 业、混合所有制、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等等,都是为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铺筑的舞台,也是彻底根治行业结构调整阵痛,并顺利完成结构调整的良方。


结构调整不是要让企业都死掉、让行业死掉,而是要让企业更好地活下去。只有优秀的企业活得好,行业才能活得有尊严、有底气、有价值。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结构调整 建材行业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