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运费成本,水泥的消费半径不会超过200公里。然而,在11月的河南市场,却出现了贵州水泥辗转千里入市“救火”的一幕……
“如此远的距离,每吨熟料的运费可达到200-220元,加上此前运力紧张的因素,贵州到河南的运费会达到每吨300元,这比贵州当地的出厂价还高。”水泥行业分析师侯林林12月3日向记者介绍称。
彼时,河南受重污染天然气应急预警的停限产影响,郑州市场水泥价格一度曾经达到750元/吨的高价,后期随着外省水泥的入市、停限产的解除,近期当地水泥大幅回落160元/吨。
虽是个例,但是全行业的变动确实不容忽视。提供的数据显示,囊括31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的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为484元/吨,稍高于2018年同期水平,创下了近三年均价的峰值。
记者了解到,单就水泥而言,不必过分担心价格过快上涨。即便短期价格继续走高,但是随着天气渐冷、北方停工,河南这般供需错配引发的价格暴涨暴跌,短期不会继续重演,年内水泥价格的高点几乎可以就此确定。
河南水泥发生了什么?
海南,国内水泥价格最高的省份,至少要比其他省份每吨高出100元以上,但是在11月份却被河南比下去了。
“10月底至11月上旬,河南地区水泥价格累计上涨达到每吨200元,郑州最高价达到750元。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维持了一到两天,当时市场主流到货价大部分集中在每吨700元至720元。”侯林林介绍称。
超过700元的价格是什么概念?这要比华东市场高出200元,放到海南也很难卖到这个价。
究其原因,还是供需关系使然。首先,从9月份开始,水泥行业进入传统消费旺季,河南地区水泥价格本身存在上涨预期。
其次,从9月下旬到11月下旬,河南出现四轮重污染天气预警,这使得当地水泥生产企业每次面临5到10天的停产,供应端大幅萎缩。
“需求端的重点工程、保民生工程却未停工,短期供需关系失衡。于是,才出现了贵州水泥通过罐车辗转千里进入河南市场的极端案例。”侯林林称。
既然能不远千里从贵州调货进豫,距离更近的山东、内蒙古和山西水泥自然会优先考虑,比如与河南毗邻的山东菏泽水泥出厂价也一度上调至600元/吨。
不过,后期随着河南重污染天气预警的解除、供应重新恢复,当地水泥价格迅速回归。至12月3日,郑州市场主流到货价已经降至560元/吨。
从全国市场来看,河南水泥价格的“过山车”走势,无非是一次供需错配引发的短期价格波动,今年四季度全国市场水泥价格表现相对理性。
对比历史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1-6月,全国P.O42.5散装水泥均价高于去年同期30元/吨左右,6月中旬至今,该价差迅速收窄,基本与2018年同期持平。
生意社12月3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日华东42.5散装水泥均价为536元/吨,去年同期该价格为539元/吨。
“今年8月中下旬,华东水泥价格从460元开始上涨,11月上涨速度有所加快,累计涨幅在80元左右。”生意社分析师李雪颖12月3日介绍称,华东供需关系整体未发生明显变化,价格波动在正常范围内。
侯林林持有类似观点,“剔除河南以外,其他省市属于消费旺季的正常上涨。”
不过,由于全国均价已达到近几年峰值,又叠加了钢材、焦煤等产品的同期上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亦属正常。
年内高点已现
落实到微观企业层面,水泥价格的上涨至少会对相关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提供基本面保障。
但是,由于今年6月中旬以后,国内水泥均价与去年价差出现明显缩窄,水泥企业四季度单季利润增速可能会明显减缓。
以行业龙头海螺水泥(600585.SH)为例,今年一至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27.27%、12.43%和10.06%。
在成本端相对锁定的状态下,只要四季度全国水泥均价不会超出去年同期太多,当季海螺水泥利润增速将与三季度相持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海螺水泥来自国内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入规模相差不大,业绩变动与水泥价格波动趋势一致性最强,其他地区的水泥企业四季度经营情况则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
确定性最强的趋势是,“南方强、北方弱”,北方受天气因素影响,例行进入供需双降的“半歇业”状态。
表现到财报上,当季北方水泥生产企业收入、利润规模会出现环比大幅下降,这从相关上市公司历史业绩便可看出,整体呈现出一、四季度走低,二、三季度反弹的特征。
“12月仍然处于旺季,北方需求下降明显,南方重点市场两湖地区、长三角也可能会出现雨水降温天气,从而对下游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广东、广西可能会持续到春节前一周才会停工,需求端变化有限。”侯林林介绍称。
她预计,即便后续河南再次出现重污染天气预警,价格也不会重新大幅上涨,“今年春节较早,年前需求结束的就早”。
所以,经过11月份躁动后,国内水泥价格已经不具备进一步大幅上涨的空间,叠加需求端的减弱影响,虽然个别地区水泥价格仍然有冲高可能,但是年内高点已经就此形成。
从中长期来看,目前接近500元的全国均价也处于绝对高位。以上海市场为例,本轮周期低点的2015年四季度价格仅为150元/吨,如今已经翻了3倍。
“包括基建、楼市在内,目前还看不到明年需求端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李雪颖表示。
“实际上,近几年价格分析主要是看供给导向。从今年部分生产企业得到限产豁免、减负荷运转来看,供应端释放的趋势非常明显。”侯林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