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3162
点击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砼商汇_中国混凝土网交易平台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行业资讯 价格行情 

高长明:水泥产业的生产集中度要提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3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平常心面对我国即将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其中核心要义有三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年度GDP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二是经济结构将不断进行优化升级,行业和企业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发展动力将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平常心面对我国即将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其中核心要义有三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年度GDP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二是经济结构将不断进行优化升级,行业和企业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发展动力将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高速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该如何面对全国经济的新常态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如何面对世界水泥行业的新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新格局?本文旨在以上述三点核心意义与前提,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水泥行业当前具体情况,对“十三五”水泥工业发展方向与目标进行思考,与业界同行探讨。


一、大力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或许是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影响,3~4年前我国出现一种说法,认为水泥产能利用率已降到70%,产能过剩达30%,形势十分严重。笔者一直认为,我国水泥产能过剩主要是落后水泥(立窑)的产能过剩,随着水泥落后生产方式(立窑)大量地被淘汰,产能过剩之势将缓解。事实表明,得益于近年来淘汰落后的成效显着,2010年落后水泥产能占总量25%,2014年已下降到6%,相应地2010年水泥产能利用率70.6%,已上升到2014年的75%,这可以作为落后水泥产能过剩,必须大力淘汰之佐证。


其实,发达国家近80年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在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回转窑或预分解窑的技术条件下,将其产能利率维持在70%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这样既能激励竞争,促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又能兼顾生产与维修的矛盾、平衡劳资双方的权利,推行全国全员带薪休假制,增进民生福祉。


现在大家都认为错峰生产效果不俗,其实推行错峰生产的先决条件是必须产能要有相当的“过剩”。产能利用率高达80%以上就难以推行错峰生产了。再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定程度的过剩经济,才能实施优胜劣汰。


所以水泥产能利用率70%是常态,是好事,无需担忧。现今有些北欧高福利国家,为了适应拟延长带薪休假的假期之需,甚至已有将水泥产能利用率降到65%为适宜的动议。


显然,我国继续淘汰落后水泥,坚决遏制新增水泥产能重复盲目地再建是十分没必要的,不能放松。但在“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低碳水泥生产线约20条,其中包含若干世界最先进的全智能化水泥厂,总产能约5000万吨,用以逐步淘汰替代现有的低效低环保的日产熟料2000吨以下的预分解窑生产线。淘汰这些相对较落后的产能,预计不久将会提上议事日程。这样到2020年,我国水泥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产能结构将完成大幅最佳化提升,转型优化到崭新的高度,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量和效益上都将足以问鼎世界一流。


二、水泥产业的生产集中度要提升


事实证明,行业领军型大企业绝大多数都有较严格的自律意识与能力,而且能以全行业的利益为先,将本企业的利益孕育融合于行业利益之中;各区域性这样的龙头企业在水泥产业中的生产集中度最好能达70%以上。这样就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乱打价格战;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实保护环境;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淘汰落后;推行以销定产,保证水泥质量,维持合理成本和利润,对消费者和水泥企业双方都有利。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2008年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为16%,2014年上升为53%,预测2020年可达65%或更高。所以水泥企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与结构整合,将是我国水泥行业在今后3~4年内的重头戏,有赖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水泥企业的改革创新与踏实的工作。有些整合重组或可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一并进行,中国建材集团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同时,水泥行业的主流企业和区域性龙头企业都应向其上下游产业——砂石骨料和商品混凝土延伸,建成大一统的骨料-水泥-商混的完整产业链。全国许多大型水泥企业正在实践中,目前这条产业链太过散乱,亟待整合,更要大幅提升其集中度。看来尚需时日


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保持适度的市场占有率,着重提升经济效益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水泥行业继续践行“走出去”方针。过去近10年中,我国已向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提供了近200条现代化水泥生产线,总产能近3亿吨,其中大部分是EPC总承包项目,也有一些是与著名国际水泥装备公司合作的项目。最近5年来,有些国内大型水泥集团开始向海外直接投资新建并经营水泥厂。通过这些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应予认真总结。笔者认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或者有两条:第一,我国从初始的“低质低价”已经提升到了现今的“优质中价”,在享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约36%)的情况下,今后就应逐步地转向“优质优价”,要理直气壮地获得我们应有的经济效益,要学习把握“便宜货”是永远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的国际贸易经营之道。第二,要认真研究分析项目,正确甄别、评价、选择、确定项目。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尽可能地事先规避风险,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不求项目很多,但求看得准,掌控好,得实效。总之,必须强调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是最终目标;市场占有率是第二位的,是经营的手段和途径。我国今后的重点是要营造培育进入世界高端市场的策略和通道


四、水泥消费达到峰值后的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的年度水泥消费量从1980年的7986万吨,人均0.0809吨,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24.8亿吨,人均1.82吨,增长迅猛。现已接近25亿吨左右的峰值,相应的1981~2014年的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0.58吨,与22吨左右将出现拐点的国际经验数据相符。据测2015年的水泥需求同比可能还有1.6%的增长,将达25.2亿吨。其后水泥需求将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业内似有两种预计。一种认为经历2~3年的过渡期之后,水泥需求将会逐年下降,到2025~2030年间可能将降到现今的一半,即13亿吨左右。这是按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估算的。最近有了另一种预测,认为从现在开始年度水泥需求量保持在25亿吨±5%的范围内,可能还会有8~10年的较长的平台期。这无疑对水泥行业是一个利好的预测。不过届时水泥需求开始向下拐点时,其累计人均消费已高达近40吨了,这似乎超出已有的经验数据(22吨)太多,或为小概率事件。笔者乐观地估算认为,2015或2016年就可能达到峰值25亿吨以上,相应的人均累计消费达22.4~24.2吨之间,经历2~3年的过渡期以后,人均累计28~30吨,估计2018或2019年将出现向下拐点。这是基于2015~2019年我国GDP增长保持6.5%~7.0%为大概率事件的前提下,大致按端士豪瑞(Holcim)公司的预测模型推算的,仅供参考。


五、科技创新,抢占孕育中的第七代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制高点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发展历史表明,从第一代的立窑开始,之后是干法中空回转窑、湿法窑、立波尔窑、旋风预热器窑、直到现今的第六代预分解窑技术,其经历了40多年的反复实践与改进,已经接近于其顶峰,各种新颖更先进更环保的潜在的第七代水泥生产技术正在酝酿孕育萌动之中。我国应及早抓住先机。加强前瞻性自主科技研发,争取抢占第七代的制高点。这是跻身甚至超越世界水泥强国的一个契机。因此在把握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战略的近期和中长期关系、技术力量配置、目标任务大小、难度和进度等诸多方面宜统筹兼顾,科学协调,通盘部署。趁这次国际水泥工业将面临革新换代之机,我国要力争提升到与世界水泥强国基本上并驾齐驱的水平。


同时,对现有预分解窑生产技术的节能减排研发,尤其是低碳技术的开拓,也应抓紧进行。因为这些研发工作的成果有些是与第七代的研制相辅相成的,或具有打基础作用的


六、坚决根除环保陋习,尽快弥补环保“短板”


我国水泥工业最顽固的陋习就是肆无忌惮的粉尘污染。100多年前,自从我国出现正规的水泥厂开始,民间素有洋灰(水泥)厂就是“扬”灰厂之称。直到上世纪末,我国才有少数的所谓花园式水泥厂显身,但大多数水泥厂仍处于扬灰状态。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最初根本没有环保法规,企业可任意排放;后来虽然有了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但从来就无人理睬。无视、不遵守环保法规是常态,尤其是粉尘排放更甚。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水泥产量5.97亿吨,排尘809万吨;2013年水泥产量24.1亿吨,排尘386万吨;2014年水泥产量24.8亿吨,排尘预报为258万吨。可以看出,虽然绝对排尘量下降了很不少,但2014年的258万吨的数字仍高达国标(GB4915-2013)限值近10倍。2014年,我国熟料产量是德国的70倍,吨熟料的粉尘排放量为德国的100倍,故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总量是德国的7000倍。这个粉尘排放258万吨的数字使欧美同行们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中国水泥界的莫大耻辱,甚至是犯罪。因为在当今我国的技术装备、资金、人员等具体条件下,我国水泥工业应该是可以解决粉尘排放超标问题的,但是却因劣根性的陋习,似乎人们并不急于想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听之任之。这实质上涉及社会公德和企业道德问题。现在反过来要把遵守环保法规作为起码的底线,由非常态转变成常态。看来须彻底的洗心革面从环境道德意识的洗礼着手,坚持铲除劣根陋习,强化法治,树立环保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最近,对栖霞山和昌江几家水泥企业的处罚给违规企业敲响了警钟,要持之以恒,发挥“铁腕治污”的威力,重症须用猛药,才能彻底铲除劣根陋习。


我国水泥工业在环保方面还有两大“短板”,同样也是令人难以向国际同行启齿。其一是,我国水泥工业利用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的替代率仅为0.15%(发达国家一般为30%~90%),实在少得太可怜。其二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水泥企业向社会公众交出过一份稍微正式一点的年度环境报告。这些与上述的粉尘污染一样,政府的引导督促、激励监管、决策决心似都不够给力。其深层次的根源可能在于人们极其广泛又根深蒂固的对环保的漠视与麻木,或许是感觉,纵向比较我国已改进了很多很多,但因实在是积重太深,基点差距太悬殊,一定要求很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或许有些苛求。但是有些能做的事情,大型水泥企业要挺身而出,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收尘和水泥窑烧垃圾替代煤方面有些大企业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希望在首份年度环境报告上,尽早看到我们的水泥企业中哪一家能抜得头筹,笔者翘首以待多年,似有感悟:此非不能为之,或乃不惜、不愿为之也。


近年,我国水泥行业对现行的被认为不够严格的标准实施执行实况并不关注,疏于监测监管。纸上的“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严重脱节。这种“标准”即使再“严格”,也只是放空炮,”纸老虎”或“棉花棒”而已。我们要把污染物排放量实实在在地降下来才是硬道理,拿出实效来比什么都强!


笔者赞同,实施可行、先进、严格的排放标准,关键在于要真正地付诸实施,收到实效。建议针对实际情况,统一研究制定近期3年内水泥工业各种污染物减排的全盘策略和整套解决方案,摒弃那种赶时髦出冷门的对某一单项污染物搞个匆忙“收紧”来炒作“世界第一严格标准”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对真正地全面推行环保毫无意义。


七、水泥行业国际机构中的席位、话语权和影响力


现今,我国在水泥行业主要国际机构中的席位为零,话语权和影响力几乎也是空白。这种情况与如此一个崛起的水泥大国,正向水泥强国迈进的中国来说很不相称。有些国际机构已表示了欢迎中国参与的意愿,似乎并未得到我国的响应,可能是我国还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吧,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还缺乏一个具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国际化人力资源团队。看来这事现在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中进行具体部署,相信在今后3~5年之内,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个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中国水泥协会可以牵头做好这项工作。


以上思考并不周全,只是对本人认为当前较重要的若干理念和问题略表拙见,望业界人士不吝赐教。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生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