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杭州市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杭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和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公室主任庞文德表示,在散装水泥发展中,将重点培育“三类企业”,实现“三个覆盖”;至“十三五”末,在科技服务型、装备制造型、水泥预制构件型“三类企业”的发展培育上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清洁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城乡市场应用“三个覆盖”,进一步巩固杭州市作为全省技术创新中心、装备制造中心、市场应用重心的核心地位。在新型墙材行业发展上,将通过实施产业发展的“服务加法、产能减法、创新乘法、污染除法”,重点抓好提质增效、消化存量、创新增量、城乡联动、优化政策“五项工作”,树立新型墙材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两大示范”,在全省率先真正实现新型墙材发展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两个转变”。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积极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散装水泥持续稳定发展。2015年全市29家规模以上企业共生产水泥1684.87万吨,约占全省水泥总量的20%;实现销售产值64.29亿元,利税5.82亿元,其中利润1.99亿元;南方水泥等三大企业集团熟料产量占全市93.58%。水泥企业积极参与造纸污泥和市政污泥的处置,已有4家企业向国家申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改,水泥窑脱硝技术改造全面完成。12条熟料生产线利用回转窑余热发电量5.56亿度,吨熟料平均发电量达到33.6度。全市水泥散装率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再创历史新高,2015年水泥散装率达到85.50%,居于全省前列,同比“十一五”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预拌混凝土发展扎实推进。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已达110家,比2010年增加23家;年搅拌能力达7847.50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末提高23.97%,年均增长4.79个百分点;预拌混凝土供应量4599.68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18.27%。
预拌砂浆发展全省领先。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预拌砂浆企业共19家,年生产能力达603.00万吨,占全省的29.81%;产量达216.33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9.12%。
行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在全省、全国位居前列。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杭州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与服务,生产装备研发、制造,物流与施工器具开发生产等领域,拥有近百项软件著作权、数十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预拌砂浆机械喷涂设备制造技术、专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砂浆贮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城乡市场应用全面拓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农村建设散装水泥示范项目47个,农村散装水泥物流配送体系较为健全,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使用水平得到巩固提高;通过开展预拌混凝土下乡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并通过直补方式鼓励农民建房使用预拌混凝土,进一步拓展了农村预拌混凝土市场;预拌砂浆开始逐步进入家装市场。
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供应散装水泥8447.61万吨,节约标煤128.6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84.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380.14万吨,二氧化硫0.28万吨;累计生产预拌混凝土2.3201.83万立方米,节约水泥28.27万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6033.15万吨;生产预拌砂浆474.51万吨,节约水泥20.38万吨,节约标煤0.31万吨。为全市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杭州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在推动墙材产业转型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实现了新型墙材行业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新型墙材产量达39.02亿块标砖,比“十一五”末增加9.92%;新型墙材产量占墙材总量的比例达到91.08%,比“十一五”末增加4.05个百分点;新型墙材城镇建筑应用比例达到96.70%,比“十一五”末提高16.6个百分点;新型墙材企业达到130家,企业平均产能比“十一五”末提高39.29%;年产能6000万块标砖以上的新型墙材企业达到72家,占新型墙材企业总量的半数以上。
行业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大集团的人才技术资源,浙江汉德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杭州富丽华建材有限公司研发的节能环保型隔墙板、浙江汉德邦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德邦钢筋桁架楼承板被评选为“浙江省优秀工业产品”;杭州墙材装备制造在全省一枝独秀,带动了新型墙材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全市有23家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减少高强度劳动用工320人,企业生产环境改善、生产效率提高明显。
三是绿色发展取得扎实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有53家新型墙材企业开展了协同处置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和淤(污)泥工作。桐庐永东建材有限公司被授予首批全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杭州富丽华、昌陡、汉得邦、捷丰环保等4家企业荣获“全国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称号。有26家企业实施了窑炉余热利用、脱硫除尘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落后产能淘汰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淘汰粘土烧结墙材企业30家,产能7.9亿块标砖;在提高了新型墙材认定标准的前提下,粘土烧结墙材产量由5.29亿块标砖减少到3.73亿块标砖,减少29.49%;富阳、桐庐已在全省率先淘汰粘土烧结墙材生产,建德等县市接近实现全面淘汰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关停“低小散”混凝土砖、混凝土砌块企业65家,其中桐庐县于2014年底全面完成对单班年生产能力小于10万平方米的混凝土铺地砖固定式成型机、单班年生产能力小于1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砌块固定式成型机的淘汰工作。
新型墙材应用得到普及。全市于2013年提前完成了“城市限粘、县城禁实”的工作目标;杭州所辖九区四县(市)城区全部实现“禁粘”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农村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试点30093户,面积831.95万平方米;应用新型墙材农村自建房1632户,面积54.54万平方米。
社会生态效应充分凸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生产新型墙材204.42亿块标砖,保护耕地14584.04亩,节约能源126.75万吨标煤,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1585.65万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2.85万吨、316.87万吨,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水泥散装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到“十三五”末,生产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使用的散装水泥占水泥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600万吨,农村预拌混凝土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十三五”期间,新培育科技服务型、装备制造型、装配式构件龙头企业10家以上;到2018年末,全面完成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清洁生产改造。
“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墙材生产比例稳定在92%以上,城镇应用比例达96%以上;农村应用新型墙材自建房占农村自建房总量比例达到40%。培育新型墙材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家以上;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新型墙材企业20家以上。“十三五”时期,新型墙材生产能耗下降10%。2019年底前全面淘汰烧结墙材轮窑生产工艺,按照“淘汰产能50%以上”减量置换原则,实施烧结墙材改造提升。